亚星体育 > 教学资源 >亚星体育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十篇

亚星体育对教学资源的建议十篇

时间: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戛2010~2020年)》以及“十二五”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着重提升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坚实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而且非常重视学生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的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近些年国内各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实践教学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如美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为3:1,英国为2:1,德国则占教学计划的2/3,在法国,教师每讲一节课,都配有2~3节的实验课。而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只占10%~20%左右。

  长沙理工大学人力资源本科专业理论教学课程对应的实践课程现只开设5门,一共才8周学时(仅占总学时10%左右),分(仅占毕业总学分168学分的5%左右)。诸如,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还没有配备专门的实践课程软件,而只是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中一个模块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招聘和培训在国内许多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都是单独开设的,并配备了相应的实践课。而我校不仅把招聘和培训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开设,而且在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相应的实践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系列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很多专业课都可以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法组织授课。学生们在讨论前应积极主动地根据案例有选择地收集背景资料,分小组讨论,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发言,这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提高,以及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案例教学比单纯由教师的讲授效果要好很多。而现在我校人力资源管理很多课程还是侧重于教师单方面的理论教学,忽视了课堂实践教学。

  现在国内很多开设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院校都为学生实训和实习难题困扰。校外的实习实训难以找到合适的企业和公司,学生的理论知识难以形成工作能力;而校内的很多还只限于上机软件练习。

  现在我校管理类毕业论文实习和论文的情况是,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很少有学生真正到实习单位脚踏实地地实习工作。学生在没有实习体会,而且教师在没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谈沟通的情况下,在第七学期末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公布选题,让学生确定论文题目,并选择指导教师,然后教师在网上挑选认学生。本科生从大四的10月份以后直到第二年6月份,正是学生求职、考研的时期,没有多少学生能静下心来学习,不少学生不是东抄西择,就是网上下载,写出的文章根本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另外,是否每位本科毕业生都要采取做毕业论文的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2012年从工商专业转型过来的,我们企管系22位教师,有3/4的教师原来是从事工商管理专业中的项目管理方向和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他们中有教授4人,博士后2人,其中一半教师有博士学位。但由于长期在校内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没有具体实践过诸如工作分析、薪酬管理与设计、绩效管理与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实践教学经验不足。有不少老师,现在还不具备指导学生上机实践的能力。

  首先,进一步优化理论教学,例如,现有的人力资源本科2013版培养计划中,第三学年秋季的“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第四学年秋季的“国家公务员管理”和“领导学”,这三门课程原本应属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当时考虑到原工商管理专业开设课程覆盖面应广泛些,而现在已经转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因此所开设的课程不应庞杂,而应专一深入些,应删除。其次,2013版培养计划中,仍然缺少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专业课,例如:“工效学”,“劳动和社会保障学”和“劳动合同的设计”,而这三门课程在其他本科院校普遍开设。再次,课时分配不尽合理。例如:“财务管理”,“土木工程概论”开设48学时,而“人力资源管理”却只开设32学时。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B调整为48学时。最后,应将第三学年的“招聘与培训”(32学时),分开设为“招聘与配置”(32学时),“培训与开发”(32学时),并相应地配套开设“招聘”和“培训”的实践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改单纯的“填压式”理论教学为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在案例讨论中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其次,还可以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角色模拟训练,在学生扮演角色中体会知识和技能。这样课堂教学也可以安排在情景实验室进行,通过音视频监控系统,对诸如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试进行训练。

  1. 实习实训教学改革。校外实习实训要做到学校与企业之间要贯彻“互惠互利,双方受益”的原则,保证长期合作的可能性。通过学校出面联系企业公司,这样,一方面学校借助企业完成对学生的实训;反过来,企业也可以借助实训观察选拔优秀的本科生毕业。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帮助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管理咨询和设计工作。

  2. 实验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实践软件中,仅有人力资源管理综合教学软件,人员素质测评软件。缺少专业课教学软件,例如,专门配合“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等主干专业课程的教学软件。情景实验室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而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业情景模拟实验室仍是一个空白。因此,学校应逐步投资予以建设。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实多流于形式,笔者认为毕业实习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将学生安排在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或相关单位进行,并与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同步进行。学生到实习单位锻炼,以获得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方面的感性知识。学生实习返校后,开一次师生面谈交流沟通会,学生就实习单位体会做一次全面的汇报,并提出自己做论文的初步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就毕业论文和设计的进行双选,万不可以不考虑学生的情况,而由教师主观臆断地出题。这样只会导致学生做起论文来没有热情兴趣,这样的论文也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现在的本科毕业生都是通过做毕业论文的形式进行实践的,那么是否可以根据学生意愿和实际情况,通过对公司的调研,为该公司做一份方案设计。据了解,现在北京有些院校已经进行着方面的尝试,效果很好。

  首先,应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多与企业联系,承担管理咨询社会服务工作,增加自身的实践能力和感性认识;其次,鼓励教师多参加一些企业实务方面的培训及研讨会;再次,定期聘请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或本专业毕业生做专题讲座,还可以聘请公司资深业务骨干与教师一起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实践课程。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本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培养,并在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更需要社会企业实务界配合学校一起共同培养我国人力资源管理高水平人才。

  [3] 范冠华.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的实践及其启示――基于学生胜任力开发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12.

  研究目的:总结“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背景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要点:①“十一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和基本经验;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环境和经济社会背景分析;③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对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④“十二五”时期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总体设想和建议。

  研究目的:了解我省近几年来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进展情况,理清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陕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状况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③推进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学前教育工作者、教师等。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对推进市(县)域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探索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途径、办法、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为我省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市(县)域内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实践基础;③市(县)域内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和督导评估制度研究:④我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对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数量和流动趋向的调查统计和分析,提出当前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化流动趋势所带来的教育和社会问题的办法,以及我省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家长正确对待学生上学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②农村中小学生流动趋势和主要成因;③引发的相关教育和社会问题分析;④兄弟省市的比较研究及主要经验:⑤合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合理解决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动问题和科学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分析,提出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农村特色的中小学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思路等。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中小学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中小学发展的主要诉求;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小学办学理念和发展途径:④推进农村中小学特色发展的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内外精英教育计划的了解分析,重点对拔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环境、学习方式、性格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研究,总结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主要特点和成长规律,探索其培养模式。

  研究要点:①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②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及成长要求;③当前学校教育模式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关系分析;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方式;⑤对我省高中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学校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典型经验,创新我省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手段与方法,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水平。

  研究要点:①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特点及行为习惯养成问题分析;②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③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应遵循的基本规律;④改进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教学和生活管理的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研究目的:建立和完善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和工作机制,设计、开发一套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问卷,每年对全省市、县政府相关部门、社会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中学(高中和初中)、校长、教师、学生、家长进行一次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聚类分析,及时发现和掌握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研究要点:①建立和完善我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的意义;②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研究;③2009-201 0学年度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④加强和改进全省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和措施。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的标准问卷和指标体系;2009-2010学年度陕西省中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分析报告。

  研究目的:在全面掌握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改革要求和我省实际,明确各级基础教育管理、督导机构、考试(招生)管理部门或教科研单位在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提出具体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

  亚星体育

  研究要点:①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工作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②质量监测与评价过程中各级教育管理和督导机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任务;③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工作的建议和设想。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和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了解,结合免费义务教育、课改和学生流动情况,研究分析建立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提出陕西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现状调查;②有关省市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③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性研究;④我省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见。

  研究目的:摸清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真实情况,明确界定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和管理主体的办法,提出解决义务教育资产闲置问题的途径和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现状:②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产权与管理主体界定;③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的置换与利用途径和办法;④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闲置资产问题的政策建议。

  研究目的:通过对我省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成功管理经验的学校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和总结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具有的鲜明特色,为其他中小学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推动我省中小学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研究要点:①特色发展学校概念界定;②特色发展学校的主要特征及国内外特色发展学校介绍:③我省目前具有鲜明发展特色的学校及其发展路径、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研究;④特色发展学校的成功经验对我省中小学校发展的启示。

  成果呈现方式:研究报告;媒体宣传文稿;陕西特色发展学校成功经验和管理模式汇编(8-10所)。

  研究目的:全面调查了解全省各地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基本做法和特点特色,全面总结我省自2004年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突出“三讲两实践”主题教育活动的特色,对打造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意见。

  研究要点:①2004年以来我省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典型经验、品牌活动及优秀案例:②全省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经验、主要特点以及鲜明特色;③我省中小学德育品牌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形成规律分析;④打造全省中小学德育活动品牌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目的: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摸清目前全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分析发展前景和方向,提出推进民办中小学发展的政策建议。

  研究要点:①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状况与存在问题;②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发展的政策环境及前景分析;⑨教育发达地区关于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政策研究i④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成果呈现方式:调研报告;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

  主要参加人员:教育行政干部、教科研人员、高校专家、民办中小学校长、教师等。

  研究目的:以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为平台,为全省各级基础教育相关单位和师生提供内容丰富、质量优良、访问安全、操作简便的资源建设及应用服务,形成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和资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

  研究要点:1、当前我省区域网络教学资源及校级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调查;2、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3、省级资源管理平台的维护及服务拓展;4、形成全省资源应用的推广、宣传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深入,如何利用互联网构建有效的开放教育资源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问题。分析具有大规模协作代表性的资源建设模式,结合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已有的云计算环境及其他平台条件,提出借鉴资源建设模式建构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吸纳新模式的方法,以期对目前开放大学教育资源建设模式进行有益补充。

  互联网的日益发达,使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大量涌现,个体学习行为模式产生巨大变化,对密切联系社会的成人教育体系中的教育资源整合方式和教学传导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从新兴个体和组织的行为模式中汲取参考范式是可行的改进方法之一,的资源吸纳模式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开放协作范式。

  (Wikipedia)的创立旨在为全人类提供可用的百科全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涵盖285种语言和超过3000万篇条目文章的巨无霸体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百科全书和全球网络排名第五的网站。全球每月有4.5亿人次使用,页面浏览以10亿计,满足了全球用户对知识的动态检索需求。

  传统百科全书依靠各行业专家编写内容、同行评议、层层审核后编撰出版。其内容资源的获取依赖于政府或相关公益组织为专家团支付高额薪水,以交换专家团的智力劳动成果。这个过程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且编撰时间长达数年,其特征体现为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与传统百科全书编撰方式不同,采取开放的精神,依赖于大规模协作运行模式,允许并鼓励全球公众自愿编写。不分年龄,不论背景,只要愿意为全书做出贡献的人,都统称为“维基人”。的体系架构中没有“权威部门”存在,维基人编写完成的条目不需要经过任何审批就可以被公之于众。维基的开放性大大超过传统百科全书封闭编纂模式所能聚集的内容量,其特征表现为去权威性和互动性。

  这个理念主要包括五项内容:第一,百科全书是力求准确记录人类现有知识的工具书,不是发表个人见解或讨论问题的地方;第二,百科全书需采用中立观点,尽量引用可供查证的资料,对存在争议的条目,要平等展现各方观点;第三,的版权开放,收录的条目内容不归属于创建者、编辑者或者是维基媒体基金会,而是自由、免费提供给全球人使用,而创建者和编辑者不可向提交未经授权的有版权的作品;第四,维基人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在假定其他维基人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编辑战”;第五,除基本理念外,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只要用户行为与基本理念的内在精神相违背便可能遭到维基社区的谴责。另外,鼓励编辑者勇敢增加、编辑、修改条目,不要过度担心在编辑条目上犯错。

  维基社区是维基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维基人按活跃程度分为三类:注册用户、活跃用户和管理员。管理员是拥有较高系统授权的维基人。凡是活跃地在上做贡献,为维基社群成员所熟知并信任的用户,都有可能经过维基社区投票推选为管理员。管理员需要肩负引导社区发展,监视词条内容变更,恢复明显的词条破坏等职责。不同语言版本的由不同维基社区人员进行维护。在这些社区里,不论是活跃用户还是管理员,均不是付薪员工(但不排除部分影响力大的管理员,被招募为员工)。目前,全球各语种共有77000活跃用户为做贡献。其中,仅中文就有注册用员165.4万人,活跃用户7030人,管理员84人。

  修订传统百科全书中的条目错误花费时间较长,需要经过专家修订、审核、新版发行才可以得到更正。而是开放的、动态的、不断发展的,错误可以随时修订、。不同语言版本的会对某些敏感词条采取不同“保护”政策,以约束破坏行为。

  在世界各地拥有354部服务器,共同组成了全球平台的后端软硬件配置,并以wiki系统供全球用户共同操作使用,具有云服务的基本功能,能够实现全球信息辐射。

  一方面,在过去的五年中,全球文化教育产业涌现出大量协作开发和共享资源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7月,UNESCO会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院校承诺分享部分教育资源。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引领了开放课件运动。在其带动下,全球多所高校都逐步参与到开放课件运动中。2010年3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通过“中国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联盟”整合各类数字化课程超过2.5万门,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介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不少个人爱好者及社会公益力量在各大网站平台上传视频学习资源。这些资源从家庭主妇在家用手机简易录制的自制冰淇淋过程视频到各种民间翻译爱好者自发引入的国外开源教育片,不胜枚举。其中,不少资源获得很高点击率,传播范围极广。

  “开放”与“共享”并不等于无条件地免费使用,也不代表资源制作者完全放弃著作权,而是遵循一系列知识共享协议条件下的开放与共享。20世纪90年代,以自由开源软件为代表的群体在知识共享协议上做出了巨大贡献,GPL、LGPL、BSD等一系列协议的出台为自由开源软件开发及大规模协作奠定了基础。目前,这类协议进一步扩展到其他领域,设定了资源获取方式以及在资源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法律、技术方面的技术限制。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共享协议也从中汲取充足养分,让使用者在一定的知识产权共享协议框架内,使用符合条件的、存在于公共领域内的教育资源。这些框架协议,既保护了资源创造者的知识产权,又鼓励尽量减少对资源使用者获取资源设置障碍。

  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按照“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运行,目前,已有1所中央电大和44所省级电大、945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42个县级电大工作站。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协作模式可以先从体系内部开始,使协作扩展过程具有可控性。另外,围绕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全面开展,资源学习中心在电大体系内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帮助一线教师了解各种先进理念及掌握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工具,累计培训人数超过4000人,为电大体系内的教师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打下了坚实基础。

  云计算通过提供动态、易扩展的虚拟化资源,以按需提供的方式共享软硬件及信息资源。随着云计算在全球信息领域的广泛应用,技术已趋成熟。目前,国家开放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建构超过50TB的容量资源平台及应用系统,用于支持百万级用户量的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应用服务。因此,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已具备构建SaaS模式的云计算软硬件资源。在这种服务模式中,用户能够访问服务软件及数据;服务提供者则维护基础设施及平台以维持系统服务正常运作。

  如果说传统的电大教学体系具有传统百科全书一样的权威性和单向传播性,那么新的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的去权威性和互动性内容资源吸纳模式,以形成对现有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

  实践过程中需要用一套基本理念解决大规模协作过程中产生的纷争。这些理念包括:新的资源建设模式并不是否定原有权威式资源建构模式,而是一种有益补充;新的资源建构模式追求知识交流与传播,不拘泥知识类别;资源的版权归属应根据提供者选定的资源共享协议要求而定,资源提供者不可向平台提交存在版权问题的作品;秉承相互尊重的态度,假定其他资源提供者是善意的前提下,避免因观点不同而导致口水战;当资源提供者的行为有违道德风尚、公序良俗时,应遭到社区谴责并删除相应资源,但鼓励资源提供者勇敢提供资源,不要过度担心犯错。

  首先,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完善云平台,提供开放应用,使用户可以自由上传资源或使用资源。其次,以电大系统内部力量作为突破口,鼓励有意愿的地方电大师资力量在平台逐渐集聚社区力量,形成社区组织与文化,让活跃用户在社区中通过推举投票的方式晋升为管理员。最后,选择或建立几种通用知识共享协议,包括纯开放协议和部分版权保留协议。部分版权保留协议还可分为无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和有酬金类版权保留协议,并对后者建立有偿资源收费模式及分配模式。贡献资源的师资可以自由选择使用哪种知识共享协议来分享资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量不同参与者的参与目的。除酬金回报外,更可能是兴趣、交流、声望等。所以,会有对不同知识共享协议的需求。例如,希望获得声望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纯开放协议,以期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传播;而需要以资源换取物质报酬的资源贡献者更倾向于选择有版权保留且有酬金类的协议,由平台机制向使用者收费,再按比例拨付资源贡献者。

  当电大系统所建立的大规模协作已运作纯熟,形成大批社区管理员和活跃用户后,再向公众开放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这个已经成熟的运作机制中。

  资源建设的重点是内容资源的吸纳源,也就是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资源建设模式是由总中心及分中心的软硬件资源搭建云平台,并同时贡献内容资源。总中心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其资源内容主要来自原电大系统视频课件、自制课件、合作重点大学师资力量等。分中心按总中心要求,通过调动其所属电大师资力量,建设符合数量及质量要求的内容资源。这种旧有模式仅仅发挥了总中心和62个分中心所属地方电大的师资力量。如果换种思路,按维基模式建立资源中心,软硬件架构仍按原来模式由总中心和分中心一起架构云平台,但在内容资源上按专业划分成不同社区,与不同语言版本的维基社区一样。这样一来,每个社区中教学资源,由管理员、活跃用户进行管理,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为社区贡献资源。在这种模式下,平台调动资源的力量显著增强。从现有62个电大分中心发展为数千所各级电大分校、工作站的合力。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形成分校间的横向教学交流,有利于激发更好的教学资源作品产生。

  传统教学资源是一种封闭的、单向传递的、阶段性的发展,任何知识的错误必须等待专家重新修订、发行新版本资源才能得到解决。修订历程漫长,并伴随着知识老化现象。因此,传统模式教育资源的获取来源相对单一,质量虽然都可以达到中上水准,但难以看到精品。而大规模协作的、维基社区形态的资源提供方式,依照开放性、动态性、互动性模式不断发展,任何错误都可以随时修订。在这种自由开放的模式中,资源质量相对参差不齐,但通过社区管理员推荐以及用户评论、评分、点击率等反馈方式,会将使用者的注意力逐步推向优质教育资源。劣质资源和老化资源将在用户自发选择的优胜劣汰中逐渐消失匿迹,由此形成一套通过受众反向筛选而构建的质量控制系统。

  [1]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5-10.

  本次会议由蚌埠商贸学校和蚌埠职教中心共同承办,蚌埠市教育局局长乌兰其其格、副局长李凯以及市人社局、市经信委、市财政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会议,蚌埠市三县六区社会事业局、教体局分管局长及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上海市行政管理学校校长查正和、蚌埠商贸学校校长刘杰共同主持。蚌埠市教育局局长乌兰其其格致辞并全面介绍该市十三五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她说,长三角地区各中职学校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有鲜明的特点和卓越的办学规模,在当地中职教育方面都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本次论坛,不仅搭建起了各校际间教育交流的平台,促进长三角各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同时,也助推各校实施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全国发挥积极的影响。本次论坛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职教名校长交流经验、互通有无的一次盛会,也是一次研讨中职学校核心发展力、推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谋略会。

  会上,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学校校长忻健强做了《中职教育改革发展展望》、温州鹿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王松做了《怀壮志怡园蕴巧匠,铸精工鹿履印天涯》、合肥庐江成人与职业教育中心校长郑宏生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解读》、江苏省扬州旅游商贸学校校长王慧勤做了《十三五时期长三角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展望》的报告。应邀出席会议的安徽省中职分会秘书长方润生、浙江衢州开化职教中心校长施卫及企业界代表在会上做了交流发言。

  最后,会议围绕如何推动长三角区域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展开讨论,各地学校校长发起如下倡议。一是技能人才共育。通过开展订单培养、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对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学历教育或培训,开展学校间、校企间、校政间人才共同培养工作,拓展人才培养合作渠道等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二是师资资源共享。建立校际专业教师跟岗机制,加快骨干教师培养;建立人才资源库,共享校际人才资源;开展校际教师交流、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企业等活动,加快职业院校“双素质、双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设立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突出贡献奖,调动企业人员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三是设施资源共享。通过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共建共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技能鉴定机构、培训中心等形式,发挥资源的综合效应,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四是专业特色共建。通过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促进专业区域特色的形成,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专业。发挥职业院校现有专业优势,加强校级间合作,承担专业技能大赛,促进地区专业优势互补,最大限度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五是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资源库和信息资源网站,加强社会调研和信息收集,为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咨询决策,指导专业规划和调整。六是国际交流成果共享。通过各院校与国际职教组织、国际院校、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育国际化人才。

  全体代表还参观了蚌埠市在建的职教园区、蚌埠职教中心、蚌埠市博物馆。代表们对蚌埠市十三五时期中等职业教育加强市级统筹、整合职教资源、提升办学水平、集约化发展等举措给与了充分肯定。

  摘要:本文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梳理了远程教学中出现的资源多、路径乱等现象,建议各远程教育主体单位通过开设“导学课”,在第一时间建立智能的引导机制,明确网上资源的目标指向,为每个资源分配合理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

  近年来,随着远程教育“质量工程”的逐步推进,远程教育各个办学主体共同努力,对远程成人学习质量把控做了大量的思考。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该校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面授教学,准备了网上互动学习,部分课程还为学生提供了博客教学等;同时,学生可以在分校电大论坛、市校论坛、中央电大论坛上发帖与教师交流,可以在市校“在线学习”平台上进行一门课程多达十个栏目亚星体育、门均三十余篇资源的网上学习,可以参加市校课程答疑、专业答疑(一学期三次)、中央电大的午间直播课堂和网上教学活动等。综观这些浩若烟海的学习方式、不计其数的教学资源、高深莫测的模式术语,参与远程教育的师生们为此沾沾自喜、引以为豪。而我们的学生面对这些多如牛毛的教学通道,更多感到的却是迷茫和手足无措。

  在远程教育教学的初期,学习资源单一,学习通道狭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的是多建资源,多修路。毋庸置疑,多修路是解决交通拥堵的一个最基础的方法。然而,在修好路之后,则应该建立明确的路标、智能的引导系统,让大家更快、更好地到达目的地。学习也是如此,我们所建立的资源就如同一条条道路,当建立了庞大的资源网之后,就应该通过教学支持服务在第一时间建立智能的引导机制,每个资源应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应该为每个资源分配合理的教学任务,为学生指明学习路径。

  “导学课”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学生依附于他,而在于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显然,与一般高校教师不同,作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怎样立足于“导”,怎样灵活地整合三级平台上的各种资源,调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使学生自觉地成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导学课”应发挥引导、指导、辅导作用,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确认和选择最佳学习策略和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认知能力,辅导学生应用各种多媒体交互手段获得学习资源和信息,并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和信息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实施“导学”,有面授辅导方式,但更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多种媒体交互使用的方式,扩展导学时空与能力,实现与学习者多方位的实时与非实时的信息交互。

  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一堂“导学课”主要包括:教师介绍、课程说明、本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知识结构图构建、课程评价共五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向学生介绍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和教学习惯;其次,介绍本课程市电大、中央电大责任教师基本情况和联系方式。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教学的流程,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整体过程,如《应用写作》课程的2121教学模式(如图),2121其含义分别为“夯实课前两手准备”、“依托远程环境下的引领式课堂教学”、“课后反思持续改进”、“一心一意全程引领助学”。

  这是“导学课”的关键。教师首先建立本课程的树状知识结构图;其次确定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明确学习的重难点;紧接着说明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知识点的面授教学周次安排,让工学矛盾较大的学生选择性学习;最后,对每个知识点提出学习建议,该学习建议要为学生指明学习资源的位置,了解资源使用的方法等,此点为最关键点。例如,在《应用写作》课程的第一堂“导学课”上,梳理完整体知识结构和重难点后,讲解“公文构成要素”知识点学习建议时,我是这样进行导学的:

  “公文构成要素”这一知识点位于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它是第一章学习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这一知识点时,应在所在单位中找一份文件,思考其包括了哪些要素。并在课程BBS精华帖区中,找到题为“公文构成要素讨论”的帖子,参与讨论。然后参见第二周的面授或者观看直播课堂第一讲27分钟后的内容,认真学习各构成要素的名称、字体字号要求、写作注意事项等内容。最后,请同学们画出“公文构成要素结构图”,在画的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通过BBS、邮箱等方式与老师取得联系。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建议大家再自主学习QQ空间中所提供的三篇论文和一个网址。

  这一部分,主要是说明课程的评价由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构成,介绍各自比例、考试形式、考试时间、完成评价的注意事项等内容。

  “入学指南”是让学生认识远程教育、了解远程教育,掌握远程教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明白应该如何在网上完成学习。课程的“知识讲解”则主要是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生动的说明,让学生掌握课程的重难点,实现教学的目标。“导学课”不是给学生讲某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而是讲某个知识点可以通过哪些资源、哪些方式来学习。

  总体而言,“导学课”为学生指明学习的内容和策略,“入学指南”为学生说明学习这些内容的方法,“知识讲解”则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讲解。

  我认为每门课程的第一节课都应该开展“导学课”建设,让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学习建议,便于学生第一时间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该课程的学习计划。

  教师应该重视“导学课”的建设,技术人员将录制好的导学课上传到教学平台,其视频格式建议采用当前移动设备通用格式,如MP4、WMV、AVI等,便于学生下载学习。

  同时,由于成人学生巨大的工学矛盾,使他们没有较长的、较为集中的时间来完成学习。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较为零碎,为此建议“导学课”时长控制在25分钟左右。

  总之,远程开放教育不应该是资源的堆积,自主学习也不是自由放任。通过“导学课”对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引导学生参与学习,使用资源。这样的学习资源才有意义,教学创新才有根基,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1]高进功.导学要瞄准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J].教育实践与研究,1999(11).

  ——单元结构分析(核心概念;学习过程;教育价值。单元的概念图。单元的重要目标)。

  ——单元教学建议(形成性学习建议;总结性学习建议。单元活动举例;单元训练举例)。

  ——单元评价建议(过程评价建议;阶段测验建议。活动评价举例;过程评价举例)。

  ———课堂教学过程建议(抓住情境、问题、活动三要素进行设计和说明)。———学习训练与学习评价建议(示例与说明)。

  注:教案改写成教学设计可以将教案中的细节去掉,保留主要的情景、活动和问题,同时对每个情景活动以及问题进行说明,最后用教后感的方式说明你的整体设计思路。

  ———突出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体验、感悟、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等)。———整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基金项目】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项目“公路运输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包建设”。项目主持人:章良

  高职课程为实现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而设置,高职课程是社会与社会、学校与企业、学生与工人、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之间相互转换的中间体,高职课程资源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性、目标的开放性和实施过程的动态性必然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为载体和支撑。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新科技和新手段来建设与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学习领域课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科技与手段的创新能够带来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与使用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注意与解决。

  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使课程资源建设的形式和内涵缺乏和谐与交融,建设流于形式。一些课程资源只关注资源的数量而不关注资源的质量,常以完成资源项目为目的,缺少对资源质量的要求,导致课程资源建设趋于形式化。

  课程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网络平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和教师服务,以达到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对课程资源了解很少,更多的是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而知道的学生也很少去用。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匮乏,资源平台利用率低,缺乏实践性,违背了推行课程资源建设的初衷。

  高职课程多为技能性课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必然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很多课程资源建设只注重建设过程,一旦建设成功,更新较慢甚至从不更新,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较少,不能做到与社会的技术接轨,几年之后,课程资源必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很多资源也起不到教师与学生学习的功能。

  高职课程资源建设目的是利用当今发达的信息技术形成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成果共享,促进相关院校的自身发展,从而带动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推动教学改革步伐。很多院校注重课程资源建设,推动课程的网络学习,但忽略了课程的推广与应用,校外甚至非专业的人员没有使用权限,无法使用课程的网络资源,资源推广不到位,无法达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动教学改革的目的。

  亚星体育

  高职院校课程经费有限,而开展大范围的课程资源建设需要大量的经费,毫无重点的大范围建设必然导致每门课程资源有限,产生只有量没有质的情况。也所以许多院校没有实力发展大批课程资源建设,应重点建设有发展潜力的课程,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推进各学科课程的整体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不应长久的停滞不前,应在基础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应随着学科新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注意追踪学科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示给学生。课程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课程资源建设应用在日常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课程资源平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教师运用课堂授课与网络授课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讲授、课堂提问、学习讨论、多媒体课件、技术操作示范、作业练习等各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

  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不仅学生共享,专业教师共享,还应该将资源推广到其他院校甚至相关企业中去,所以,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的推广,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推广一方面能够满足相关人员的资源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相关人员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学习也会从中发现课程资源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利于课程资源建设的更好发展。

  对于高职课程资源建设,不但需要注重建设的质量,还应注重建设的持续与更新;课程建设是基础,需要通过使用展现资源建设的价值,其中包括学生的使用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批宝贵财富,实现资源的共享。

  为总结近几年来江苏省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全省教材发行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对下一步全省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11月17日,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南京召开了全省技工院校2012年教材建设工作会议。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职业能力建设处杨士霞处长出席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版集团发行部宋长池主任、出版集团江苏发行站朱美兰站长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全省技工院校负责人1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江苏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郑海松主持。

  会议首先进行了表彰,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涂恒奎副处长宣读了2011年教材发行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名单,盐城技师学院、南通工贸技工学校获得了先进集体一等奖,苏州技师学院、常州技师学院、南京技师学院获得了先进集体二等奖,扬州技师学院、泰州技师学院等5家院校获得了先进集体三等奖。与此同时,扬州技师学院杨学坤、南京化工高级技工学校苏振斌等30名同志获得了先进个人称号。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版集团江苏发行站朱美兰站长在发言中总结了2011年发行站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2012年发行站的四项重点工作:一是统一认识,健全教材发行组织建设工作;二是加强教材发行管理建设,组织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完善教材发行管理水平;三是做好订单管理;四是做好汇款管理工作。

  学生所熟悉的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英语教学不妨从学生最为熟悉的学校学习资源中搜集学习内容,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用心,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熟悉课程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基础。

  以课程资源为“引子”,优化运用途径,从学生生活实际中去探寻学习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挖掘地方特色的语言表达习惯和传统文化积累,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离他们非常近,使之感觉“英语就在身边”;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生活经历中的感知通过适当的表达方式来予以呈现,让学生来唱主角,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翁。给学生营造充满英语学习气息的良好语言氛围,更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从学校资源特点中挖掘课程学习素材,更是学生所期盼的。例如,在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8AUnit 1Friends的“Reading Best friends”教学中,可在搜集当地文化名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与当地名人“对话交流”的形式来深入思考:What do I want to learn from the stars? Why do we need the stars?等。以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来辅助课程教学,更能够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新鲜感和愉悦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

  教师为学生创设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思维和视野,还能够使校本课程资源在深化运用中发挥引导配置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载体。通过情境引导课程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认知体验,满足他们的学习激情。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以激活学生语言学习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究性为基础,通过体验互动的形式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营造自由参与的氛围,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英语学习的人文之美和情感之美。建议学生能够从本地的资源中搜集与文本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以此来拓宽课程学习内容。建议学生能够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来深化认知感悟,尤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丰富资源载体来深刻感受当地的人文资源,不断开阔自身的学习思维和视野。

  以情境化的形式来活化课程资源,更为全面地体现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丰富语言学习的思维和视野。像在7A Unit1 This is me!的“Reading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教学中,教师可建议学生运用海报的形式,围绕“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campus”的主题来搜集本校的美丽景色。同时,建议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假如你是工程师,会对现在的校园进行怎样的设计?建议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络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要求学生仿照北京阳关中学的一些特色来设计。在此基础上,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设计内容,鼓励学生用“What do I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school”来进行对话交流,加深理解感知。

  校本课程资源更应该围绕语言交际性来进行优化组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资源的特色之处,还要要求学生能够在相互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认知感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目前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存在着重视不够、资源匮乏和缺少实用性等问题,改进建议:一是管理阶层要加强对校园网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投入;二是学校专业特色和及时更新资源库建设;三是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专门的出入通道;四是全面教学资源库的功能。

  自1994年至今我国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简称CERNET),经过18年的建设,CERNET已经有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联网,总带宽达到1000Mbps,与此同时,全国的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并且接入CERNET,其中,几乎所有参加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都建成了先进的千兆校园网。

  然而这样的网络建设状况却没有被很好的加以运用,出现了“光生不养”的现象――也就是各大高校校园网在国家前期投资建设好硬件资源后,却缺乏后期的应用建设,大量的网络资源被闲置。这里,后期的应用建设主要是指各大高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在国外,校园网上的教学软件与教育信息资源是极为丰富,但我们目前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之一,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匮乏。高校的网站基本上都是作为自己的宣传的阵地,只介绍自己学校的专业设置、学校机构、学校新闻等等,并不是把它作为一个教学的场所。所谓的教学资源库都是链接在图书馆的主页上,这些资源库绝大多数是购买其它专业资源库网站的信息使用权(例如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等),而并非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设。

  问题之二,已有的教学资源库缺少资源,特别是与学校各专业需求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上所述,学校的资源库都只是链接其它专业数据库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由于网络资源(如存贮空间、网络带宽)以及它所面对的用户对象的限制,它不可能为所有的专业提供各种教学资源,如视频、音频、动画、图片等等信息。而校园网却具备了提供这类资源的条件:首先校园网内部极快,如果是光纤通信的线MBPS/S;其次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所面对的用户对象只是学校内部各专业,因此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去囊括所设专业之外的内容。但实际上绝大多数校园网上的视音频信息除了一些可供娱乐的电影、电视剧、音乐之外,能用于教学的视音频信息却不多。

  问题之三,高校校园网上已有的教学资源缺少实用性。目前许多高校的教学资源库只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档信息,而缺少与教学直接相关的CAI课件,甚至连最简单的PPT文件都没有。这些文档信息虽然可以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但与实际教学中使用到CAI课件相差甚远,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因而,对于教学而言目前的教学资源库缺少实用性。

  以上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我们知道:校园网建设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学校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计算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从而促进了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从这一点来讲,现在的状况显然是与初衷不符的。

  在现阶段高校建设的教学资源库所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上面所列的这几点,但这些却足以反映出高校在校园网建设方面所存在的弊端。分析其原因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原因之一,高校本身对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投入少。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各大高校由于经费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对于教学资源库的投资较少甚至没有。在前期投入较大的财力于校园网络的硬件建设之后,部分学校确实无力为后期的资源库的建设投入(软件建设),也有部分学校认为软件建设是可缓可急的事情而没有为软件建设继续投入,也有的学校是由于不知道网络资源库应该建设成什么形式而处于一种观望状态。

  原因之二,管理阶层对教学资源库的价值认识不清,这也是目前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所面对的又一大障碍。由于学校一些相关的领导对于网络以及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因而对教学资源库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不太清楚,他们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就足以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已经适应原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因此在他们在任政的阶段就对教学资源库不作过多的追求,放松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原因之三,学校缺少专门的资源库建设与管理人员。也有一些学校建设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但是由于学校缺少专门的资源库建设与管理人员,使得教学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建设好的资源库没有与自己的学校专业特色相接合;在建设好之后又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维护。这也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库资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

  原因之四,资源库的建设与教师教学脱钩亚星体育,这样也是造成上述问题中资源库缺少实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资源库的建设与教师的脱钩就造成了许许多多的后果,例如教师的需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教师的教学设计成果(所作的CAI课件、所取得教学经验等等)得不到及时的上传与共享,学生的学习作品得不到及时的呈现等等。

  原因之五,对教学资源库应该包括的内容及形式缺乏全面认识。这是造成目前教学资源形式单一的根源。教学资源库应该包含哪些方面的教学信息?包括哪些类型的数据资源?这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这一问题尚未解决,目前大多数教学资源库是以文档信息为主,缺乏其他形式的教学资讯(如视频、音频教学信息资源)。

  首先作为高校的管理阶层要加强对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投入,将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开放自己的思想,认清在当前信息技术时代教学资源库对学校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要在学校内部组织专门的资源库建设和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特色和网络建设状况,有针对性地整理和建设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资源库,以及及时更新和维护资源库。

  再次,把资源库的建设与广大教师紧密相接,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软件的开发和设计能力,为教师和学生开辟专门的出入通道,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让师生展示自己的教学成果,传递自己的教学经验。

  最后,要全面了解网络教学资源出现的形式,资源库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教学素材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备课和学习的各种形式的资源);教学成果展示资源库(展示教师的教学设计成果,学生的学习信息反馈,也方便);教育教学理论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和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教师交流和传递教学经验提供场所)。如何使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完善起来、教学资源丰富起来,以保障师生的教学需要这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它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学校长期不断的努力。